连日来,临渭交警“碎碎念”式暖心执法视频在各大短视频平台收获了大量点赞和关注。人民日报、新华社、央视新闻、中国青年报、法治日报、陕西日报等主流媒体纷纷对这一事件进行了报道转发。这一现象背后,折射出怎样的社会治理创新? 这次看似偶然的“出圈”,实则是基层执法者将法理、人情、服务融于一体的生动实践。没有冷冰冰的罚单,没有程式化的训诫,取而代之的是拉家常式的耐心劝导。看似平常的执法场景,正是市公安局交警支队临渭大队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,推动队伍作风转变,提升交通治理水平的生动写照。 去年以来,在中心城区街头,一种别样的执法方式悄然兴起,那便是交警的“碎碎念”式执法。这一执法风格凭借亲切、耐心的特点,多次在网络上引发热议。 记者了解到,去年4月,临渭交警大队成立了宣传小分队,在大队倡导“人人都是宣传员”的工作理念,引导民辅警一边工作一边宣传,将热爱宣传、具有一定拍摄功底的民辅警集合在一起。从一开始的4个小分队到今天的7个小分队,每个小分队成员人数不等,年龄最大的56岁,最小的是00后。大队定期邀请媒体记者、摄影摄像专家进行宣传培训、业务交流,让每个小分队打造各具特色的宣传亮点,力争每周有宣传、每月有作品,常态化普及交通安全宣传活动。 临渭交警大队宣传办主任张亮告诉记者:“这些民警都是因为热爱才聚集到一起,大队搭建了平台,大家集思广益,打造更多寓教于乐、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,从而提升群众的安全出行意识。截至目前,共拍摄制作短视频180余个,除了这次爆火的短视频,之前好几个短视频的反响也相当不错。” “法律是刚性的,但执法可以是温暖的。”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副政委、临渭大队负责人孟涛表示,通过耐心讲解,让执法对象感受到执法者的关怀,这种执法方式不仅让群众更容易接受处罚和教育,还提升了执法效果,真正做到了“处罚一个人、教育一片人”的目的。大队也在积极探索一条“严格执法有力度,温情服务有温度”的交通治理新路径。 “绣花式”治理 交通组织更有力度 学校门口的道路交通安全问题,长期以来都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。临渭交警大队将中小学生群体的交通安全服务管理列为头等大事,通过多次调研和尝试,开启了“警校家”一体化联动护学模式,全力营造良好道路交通环境。 一中队负责人李斌告诉记者:“北塘实验小学临街商铺密集,车辆行人较多,但街道狭窄,学生上下学时段最容易造成拥堵。为减轻交通压力,保障师生生命安全,经与学校沟通,分别在离校150米外四个方向设立接送点。交警现场执勤,学校老师与学生家长志愿者及时引导车辆即停即走,引领孩子进入安全通道,直至安全进入校园。” 如今,每到上学时段,在各学校门口路段,志愿者打开车门,学生下车,车辆然后快速驶离,缩短了家长接送时间,提高了通行效率。同时,交警部门与学校联合对占道车辆采取处罚抄告制度,有效改善了校门口的交通状况;部分学校安装了智能语音播报系统,提醒家长注意交通安全;完善交通安全隔离设施,提高道路通行率。 国省道与村庄交叉路口事故易发多发,临渭交警大队结合辖区实际,通过对辖区路况的分析研判,精心选择重点区域的咽喉要道路口作为检查站设置点,从而实现由点控线、控面的全覆盖管理作用,形成一张网。目前,大队已建成8个执法检查站,均配置有测速卡口、视频球机、移动测速设备、警务通等设施设备,执法站周边区域所有视频、电警、感知系统等全部接入站内,并与大队指挥中心数据共享,实现了实时监控、统一调度,形成了二级指挥室模式。同时,各执法检查站配备了工具箱、医疗箱、饮水机、充电设备等,为过往群众提供帮助和便利,全力打造集“执法、宣传、劝导、救援、服务”为一体的交警执法站。 “擂台赛”选星 交警队伍人才辈出 “个人离不开团队,讲得好不如干得好”“自己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偷懒、不敷衍、兢兢业业落实好每一项工作任务”“当选警星代表了全体民辅警对自己的认可”“警星这种‘自己讲,大家评’的模式很好,让民辅警有了诉说自己故事、展示自己风采的舞台”……2月28日,在临渭交警大队召开的2024年度警星座谈会上,大家争相畅谈自己的想法。 从威严的“马路指挥官”到暖心的“安全唠叨者”,如今,临渭交警不断调整着角色,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交通管理工作的新期待。当更多民警学会在法理与人情间寻找“最大公约数”,群众看到的不仅是几个“热点视频”“网红交警”,更是一个有温度的美好社会。寒来暑往,做好管理交通、服务百姓的每一件小事,从一件事到一群人,从一群人到一座城,一个个暖心的交通案例、交警故事,让渭南这座城市人文关怀愈加温暖,文明底色更加靓丽。 编辑:星星 |